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是什么

管理员2025-04-10289阅读评论

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(1873—1929)所作的散文,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,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,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“老大帝国”,热切希望出现“少年中国”,振奋人民的精神。本文整理了创作背景,欢迎阅读。

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

创作背景

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,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,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《清议报》,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。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,污蔑中国是“老大帝国”。

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,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、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,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,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《少年中国说》。

《少年中国说》启示

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的主要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:

1、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。

2、要始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。

3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。

4、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,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。

梁启超简介

梁启超(1873.02.231929.01.19),字卓如,一字任甫,号任公,又号饮冰室主人、饮冰子、哀时客、中国之新民、自由斋主人。清朝光绪年间举人,中国近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

戊戌变法(百日维新)领袖之一、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。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,变法失败后出逃,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。

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,担任司法总长;之后对袁世凯称帝、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,并加入段祺瑞政府。

他倡导新文化运动,支持五四运动。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。其著作合编为《饮冰室合集》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