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已经来到,你对冬天的印象是什么?本文整理了描写“冬天”的作文,欢迎阅读。
冬天
冬天,她不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,令人亢奋;不像夏天热浪滚滚、热情似火,也不像秋天果实累累,又老气横秋。冬天是神秘的,她变化莫测。
一到冬天,天气肃杀,一部分的草木干枯,山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;冬天的温差变化很大,早晨和晚上寒气阵阵,中午阳光又温暖如春,这种感觉如梦似幻,像是给了寒冷的冬天涂上一丝暖意的色彩。
冬天的景色属于风。每天早上,刺骨的寒风打着窗户,哐哐直响,让还在睡意中的人们打了个寒颤;晚上,寒风又早早地把一些孩子赶进被窝,做着一场甜蜜的美梦。是的,冬天的风无处不在,像调皮的小精灵,漫无边际地飘游。瞧,她似乎更喜欢追逐着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,有时还调皮地钻进人们的衣服,带走行人身上的体温,那咄咄逼人的寒气,令人毛骨悚然。
冬天的景色属于太阳。清晨,太阳被寒气裹挟着,姗姗来迟,似乎在逃避什么。只有到了中午,才褪去了对冬的胆怯,尽情地散发着光芒,少了夏日的炎热,多了一份温情的抚慰,让人感到慵懒,感到舒服。这时,街上的行人多了,他们在享受着难得的温暖。
冬天的景色属于雨。冬天的雨,虽然不常眷顾,可是一旦到来,她立即改变了冬的“脾气”。淅淅沥沥的冬雨,夹杂着寒冷的风,显出冬的“冷酷无情”。倘若冬雨在早晨或黄昏到来,会让人感到更加刺骨、更加煎熬,但这并没有阻挡行人匆匆的步伐,人们照常上班工作、出外劳动,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坚持上学,成了冬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让人想起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的诗句。
我爱冬,爱她的神秘,爱她的变幻莫测,更爱她与众不同的“气质”!
我爱冬天
冬姑娘送走了春季的五彩缤纷,送走了夏季的骄阳似火,送走了秋季的秋风飒爽,却带来了寒气逼人、冰天雪地的冬天。尽管冬天寒冷,但是还是有许多赏心悦目的美景的。
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在冬天也能看见美丽的花朵,那就是梅花,它与竹和松组合成为“岁寒三友”,在寒冬腊月仍然不畏严寒,傲立枝头。粉红粉红的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煞是好看,叫你忍不住想要折下几支插在花瓶里,永远留住这美丽的时刻。
冬天最有代表性的除了美丽的梅花,那就是洁白的雪花了,一朵朵、一簇簇,纷纷扬扬的飘落在地上,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。如果雪下得大,地上不一会儿就形成了厚厚的一层,像是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。下雪天并不冷,因此,小孩子们都跑出来,尽情的在这飘雪的大地上玩耍,雪花变成了雪球在空中飞来飞去,孩子们的衣服上一块块的被雪球打过的痕迹,他们嘴里还时不时的说着:“天马流星拳”,“猛虎连击破”等等口号,像是在真正的战场上,打得一点也不马虎。
在孩子们玩得正热闹时,一只小野兔也出来观战了,在冬天的雪地上,能看见几只小动物是很难得的,因为许多动物都躲在洞里睡大觉了,这一觉要睡很久很久,直到明年的春天,它们才肯出来。
吃饭的时间到了,孩子们纷纷回了家,家家户户的房屋顶上都戴了一顶洁白闪光的小帽子。袅袅炊烟升起,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,围着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,吃在嘴里,暖在心里。
我爱冬天,爱冬天的梅花,冬天的雪,冬天里的温暖。
重庆的冬天
重庆的冬天很特别,并不像北国的冬天那样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;也不像沿海地区那样阳光明媚,暖和;而是温暖与寒冷并存的宝地。
如果单单是温暖与寒冷并存,并不能算是特别。重庆号称“山城”,山,必然多,试想一下,当黎明初晓,黑暗还未走远时,一圈圈公路绕着青翠欲滴的山,像给山围上的玉带,蒙蒙胧胧。山下的几栋房屋,零星的点缀着,若隐若现,静待唤醒。这等冬日美景,叫人如何不觉特别?
重庆的冬天不会下雪,我从出生一直到现在都待在重庆,从未看到过这“山城”下雪,水也从来不舍得冻住,一直清澈见底,假如你不小心上了当,伸手去触碰,那水可冰得刺骨,够你好好大叫老半天了,正所谓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。重庆的天气只是干冷干冷的,吹来的风仿佛要把人撕裂,冷得刺骨。也不知道重庆明明是被山包围起来的,像是把重庆放在一个小摇篮里,哪里来的这么寒冷刺骨的风。
在重庆,冬天要是有明媚的阳光,便觉得是奇迹,即使重庆的冬天并不是非常寒冷。重庆冬日的太阳算是出得恰到好处,它既不像热带城市的太阳那么毒辣,也不像害羞的姑娘只露出半张脸,而是光明正大地出来玩个够,也让整个重庆从寒冷中苏醒过来。人们总是会趁着这个时候,出门舒活舒活筋骨,抖擞抖擞精神,逛逛街,与熟人寒暄一会儿,享受这难得的、暖和的阳光。
重庆的树木终年呈绿色,也很难看到花草枯萎的现象,没有在夏天与秋天“交班”时那落英缤纷的萧瑟与对生命的惋惜,这也是重庆冬天亮丽的一道风景线!且看那些花草树木,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冷的冬季,却依然拥有生命的活力,迎着寒风绽开着灿烂的笑脸,挺立优美的身姿。当人们看到那些依旧充满生命活力的树木,想必也会全身充满力量,精神振奋,准备好去迎接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——春天。
这就是重庆的冬天!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描写“冬天”的作文,感谢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