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试卷整体分析,落实课标要求,坚持价值导向,以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为依据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“让学生“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”。
试题重视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
举个栗子:
议论文:“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背景下当代青年人的担当”“红色基因”先烈的感人事迹和当代优秀青年的风采”。
试题注重体现北京特色
举个栗子:
基础·运用:“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”
多文本:素材“北京建设智慧城市”国际大都市现代化。
注重加强对品德修养的引导
举个栗子:
记叙文借下棋谈人生道理“信守承诺”“遇到困难不放弃”“报答父母养育之恩”
重视语文基础 注重对语文基础的全面考查
举个栗子:
“基础·运用”就涉及到字音字义、标点符号、修辞方法、词语和句子的使用等。
第3题“不期而遇”中“期”的意思为“约定”,与教材中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中“期”字的意思一致。
注重设置情境,强调学以致用
基础·运用:“制作正阳门宣传短片”这一活动情境
学习探究情境的设置
举个栗子:
“基础运用”板块:为短片选择片头,强调运用习得的书法知识解决语言实践中的问题。
默写运用类试题,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句,也可以选择小学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古诗文
思维方式的多样、思维路径多元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
举个栗子:
古诗阅读试题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,引导学生建立诗句与鲁迅那时那地心境的关联,强调学生理解的逻辑自洽。
第9题将《黄鹤楼》与《藤野先生》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强调了“超越信息本身联系”。
古诗文阅读
古诗文阅读部分,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。
文言文阅读试题选取了课内的《孙权劝学》和《诫子书》,以及课外的董遇从学的故事和秦观“悔前所为”的故事。
文言文阅读,以“学习”为主题统领四篇短文,又两两组元,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、前人经历对学习的警示两个维度分别展开话题。
名著阅读
名著阅读的考查不拘泥于学生对某一本书的某一个具体细节的记忆,而是注重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的个人体验
名著阅读,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,引导学生“联系生活积累深入思考,更好地理解作品”;
第13题名著阅读:演讲比赛“奋斗吧,青年!”,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+理由。,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,强调逻辑思维过程,学以致用。
大作文
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,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的楷模、祖国的命运、他人的幸福、历史的更迭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。
作文题目一,从刚刚去世的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的一句话“人就像一粒种子”引出。袁隆平是时代的楷模,是令所有中国人都景仰的英雄,是年轻人的偶像和榜样。怎样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,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,是这个题目对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导向。
另一方面,小小的“一颗种子”正是一个蓬勃生长的少年,“要做一颗什么的种子”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考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:他们可以是一颗发光的种子,带给他人以温暖与希望;也可以是一颗努力吸收阳光、汲取养分的种子,促成自己的顽强生长;更可以是一颗传播能量,传承文化的种子,让自己的人生实现应有的价值……
作文题目二属于想象作文。作文题从“读史使人明智”引出,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情景去生发想象,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时间的电话,你想打给谁呢?想了解些什么?打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?
学生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,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,以故事来推动情节。题目要求考生以“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”为开头,作文要从当下写起,要着重思考当下生活,要回应“读史使人明智”的出发点,以史鉴今,继往开来。这充分体现了想象作文用创新思维观照现实的要旨。
综上,这次作文题目体现思维方法和思想深度的考查和区分,让平时关注生活、积极思考、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,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,作文题目重点落位在成长的主题上。